国立中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设立的一种教育机构,旨在救济因战争而流亡的内地学生,维持中等教育的连续性。以下是一些国立中学的例子:
1. 国立第一中学:由河北省的若干所公立中等学校南迁组成,初在河南许昌、郾城,后迁至淅川县上集,再迁至陕西城固。
2. 国立第二中学:成立于“七七事变”后,由南京、江苏地区撤退的公私立中学组成,初在湖北武汉设立,后迁至北碚和合川县。
3. 国立第三中学:由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的流亡学生组成,初名国立贵州中学,后迁至铜仁。
4. 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成立于1934年,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所国立中学,专门招收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流亡学生。
5. 国立河南临时中学、国立四川临时中学、贵州临时中学、国立甘肃中学、国立湖北中学、国立山西中学等:这些学校是为了收容因战争而逃亡的中等学校师生在不同地区设立的。
国立中学在抗战时期对于延续中国中等教育的命脉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战争结束后逐渐消亡。